
「流感」究竟是什麼,又要如何與一般感冒區分?打了疫苗後難道就不會再得流感嗎?實際上,施打疫苗的重點在於「降低感染率」並且施打後需2-4週才能建立足夠的抗體對抗流感。除此之外,流感病毒變異速度之快,還分A型與B型,如果沒猜中還是會有得到的機率。
比起急於施打流感疫苗,今天小編更想告訴大家的是:
當身體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時可以如何處理?出現流感後遺症時,我們如何好好收尾?以及最重要的預防勝於治療,平時應養成哪些習慣,以降低中鏢的風險。
目錄
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的區別
重症徵兆有哪些?
容易引起併發症的族群包含哪些?
流感可以靠中醫處理嗎?
流感殘留的症狀,該如何改善?
平日該如何培養「免疫力」,以降低疾病的風險?
一、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的區別
比較項目 | 流感 | 一般感冒 |
致病原 | 流感病毒(A型、B型、C型) | 其他許多病毒(鼻病毒、呼吸道融合病毒等) |
影響範圍 | 全身性 | 呼吸道局部症狀為主 |
發病速度 | 突發性 | 突發、漸進性 |
主要臨床症狀 | 極度疲倦,持續2-3週、喉嚨痛、肌肉痠痛、頭痛 | 喉嚨痛、噴嚏、鼻塞、流鼻水 |
發燒 | 發高燒(38℃-41℃) | 少發燒,僅體溫些微升高 |
病情 | 嚴重 | 較輕微 |
病程 | 約1-2週 | 約2-5天 |
併發症 | 肺炎、心肌炎、腦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症狀等 | 較低,少有嚴重併發症 |
傳染性 | 高 | 傳染性不一 |
流感與一般感冒最大的差別在於流感多會伴隨著高燒,並且持續3至4天,且會有明顯疲倦與肌肉痠痛的跡象。
二、流感重症的徵兆包含哪些?
流感病程約為1-2週,其實大部分流感患者多屬輕症,但不可輕忽的是,流感一旦發展為重症,將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!
常見流感重症症狀如下,一旦有類似症狀,請盡速就醫:
- 嚴重呼吸困難、急促
- 意識混亂、極度疲勞
- 持續高燒 3 天未改善
- 持續胸痛或胸悶
- 嚴重腹瀉導致脫水,口乾、尿量減少
三、容易引起併發症的族群
以下幾個族群是在感染流感後十分容易引起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,因此若有發現流感症狀,建議及早就醫。
- 嬰幼兒(尤其未滿5歲者,2歲以下風險更高)
- 65歲以上長者
- 孕婦及產後婦女(產後2週內)
- 慢性病患者(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肺病、腎臟病、肝病等)
- 免疫功能低下者
- 肥胖(BMI≧30)
四、如何降低流感併發症風險?
- 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,可降低感染及重症風險
- 發病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,可減少併發症機率
- 勤洗手、戴口罩,避免與流感患者接觸
- 如出現重症徵兆,應立即就醫
五、流感可以靠中醫治療嗎?
如果症狀急迫且嚴重,建議先就診以西醫為主避免影響病情。
由於中醫的用藥會依據病人體質、症狀及病程發展階段決定用藥,因此將中西醫治療結合,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跟縮短整體的病程,適合收尾,比較不會出現感冒沒有完全好的感覺。
- 風寒證
症狀|怕冷、輕微發燒、頭痛和全身痠痛,痰色白且稀薄。口不渴,喜歡溫熱水。
舌脈|舌苔薄白,脈象緊。
治法|辛溫解表,可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小青龍湯等方劑治療。
- 風熱證
症狀|發燒嚴重、怕風、頭昏腦脹、痰黏或黃稠。口乾舌燥或喉嚨腫痛,容易口渴。
舌脈|舌苔薄黃、舌邊尖紅,脈象數。
治法|辛涼解表,可用銀翹散、桑菊飲、大青龍湯等方劑治療。
- 飲食上需要注意什麼?
- 感冒時可少量多餐、清淡少油膩,選擇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。待病程後食慾較好時,可改為半流質食物。
-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蛋、豆、魚、肉,不僅能提供飽足感,還可修復身體組織,提升免疫功能。
- 多喝水、多食用含維生素C、E及紅色的食物,如番茄、蘋果、葡萄、草莓等。
- 感冒時切勿喝咖啡、茶、酒精飲料。咖啡因和酒精都可能會促進水分排出而導致脫水,使呼吸道太乾燥影響排痰。
- 避開會對喉嚨造成負擔的食物,例如西瓜、水梨等寒涼食物。
- 避免攝取甜食、油煎炸物。
六、流感或感冒結束後殘留症狀,如何收尾調理?
流感或感冒後可能會遇到後遺症的情況,尤其對於身體虛弱、年長者,或慢性病患者來說,康復期會更長,因此需要適當調理,恢復身體機能。
體力不佳:長時間感到疲勞、氣短無力
因流感消耗大量正氣,導致肺氣虛或脾氣虛,影響體力恢復
飲食建議|黃耆1兩、紅棗7顆、枸杞3錢,補氣養血、增強體力
按摩穴位|足三里穴、氣海穴
咳嗽痰多:康復後仍咳嗽、喉嚨癢、痰多
肺氣受損,或體內寒邪、濕邪未完全排出
飲食建議|魚腥草5錢、羅漢果1顆、桔梗3錢,潤肺止咳、緩解喉嚨不適
按摩穴位|太淵穴、肺俞穴
腸胃不適:食慾減退、腹脹、消化不良、腹瀉或便秘
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導致的腸胃問題
飲食建議|大麥1兩、決明子2錢、山楂2錢、陳皮2錢、紫蘇2錢、甘草1錢,幫助消化、健脾補氣
按摩穴位|中脘穴、脾俞穴
頭暈腦霧:思緒不清、腦霧、記憶力下降
氣血不足導致大腦供血不佳,或體內濕氣積滯影響。
飲食建議|黨參1兩、白术3錢、炙草2錢、茯苓3錢,補氣補血、健脾化濕
按摩穴位|百會穴、太陽穴
免疫力下降:吹風就感冒,容易被傳染
免疫力尚未恢復,導致抵抗力下降
飲食建議|黃耆3錢、西洋參3錢、枸杞3錢、紅景天1錢,補元氣、增強抵抗力
按摩穴位|合谷穴、風池穴
七、如何養好免疫力,降低疾病風險?
中醫學強調「上工治未病」也就是現在經常說的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希望培養正氣(免疫力、抵抗力)使其達到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境界。
透過一些日常的累積,包含養成習慣、注意飲食、作息調整,其實都能夠幫助提升身體的免疫力。
比較需要注意的是,免疫系統重在「平衡」而非越強越好,如果不斷透過藥補或食補加強免疫力,可能會適得其反喔!
飲食調養:多吃健脾補氣的食物
補氣強身|黃耆、人參、黨參
健脾養胃|白术、山藥、蓮子
補血養心|紅棗、枸杞、桂圓
補腎益精|黑芝麻、核桃
生活習慣養成:
少吃甜食。
保持睡眠充足,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。
保持規律運動,可以調氣、調神的氣功為主,如太極拳。
不需刻意吃提升免疫力的健康食品
各類食物平衡攝取,不偏食、不過量,即可讓免疫系統維持正常。
多喝水
每天至少攝取2000cc以上,維持體內水分平衡。
參考資料
從中醫的觀點來治療流感
台北市政府衛生局|流感與一般感冒有什麼不一樣?
急診醫師的眼睛(白永嘉醫師)
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|看過來教你流感怎麼吃?